亿康基因成立于2012年,是一家致力于开发及应用单细胞全基因组扩增及测序技术,为生育健康和肿瘤诊断提供优质的医学检测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
创始人陆思嘉博士是MALBAC®(multiple annealing and looping-based amplification cycles,是目前最先进的单细胞全基因组扩增技术)单细胞全基因组扩增技术的发明人,他带领亿康基因团队将这一技术应用在辅助生殖、产前诊断、优生优育、肿瘤筛查等领域,累积服务人次超过万例。如今业务覆盖32个省市直辖市,并成功拓展至美国、英国、俄罗斯、日本、泰国、马来西亚、柬埔寨等20多个国家。
2020年11月,亿康基因入选“新医疗产业独角兽TOP50”,同年12月,入选2020年中国隐形独角兽500强。2021年4月,上榜2020-2021未来医疗100强。
从一个专利技术开始起步,到如今成为辅助生殖领域的龙头企业,亿康基因走过了9年。与亿康基因发展轨迹同频率的是陆思嘉博士个人的职业经历,一个青年科学家到一个成熟的企业家的成长之路。
这种蜕变是如何发生的?
亿康基因的创新动力何来?
亿康基因将如何驶向更远的未来?
与陆博相识已经3年有余,但采访中,我依然被他爽朗的性格、开放的心态、对所从事的健康事业的热爱所打动。
—
BE OPEN MINDED,
创新往往产生于"结合部”
陆思嘉博士的求学经历,可谓是一个交叉学科的范本。本科就读于复旦大学物理与光学技术专业,后在哈佛大学化学系开展超快光谱的研究。师从国际知名化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谢晓亮教授。
谢晓亮教授时任ABI(Applied Biosystems)的科学顾问,凭借多年与产业界的互动,他敏锐的意识到光学的方法包括一些分子生物学的方法以后在测序领域会有大的应用,并且有机会走向临床。
恰逢谢院士负责的单细胞扩增研究项目启动,陆思嘉博士的研究方向于是转到基因领域,发明单细胞测序技术,从此诞生了亿康基因的核心技术MALBAC®。
“我不太喜欢一成不变,如果一直做同一件事情,我会觉得很无聊,会觉得生活会没有了奔头。所以,我以前学物理时,就很喜欢跟化学系的人,跟生科院的人去交流。现在有什么生物问题,它是可以用一些光学的手段、物理手段解决的。通过这些交流,我就去做了无标记成像,也做一些应用成像的方法去研究生物医学的问题。后来我去做了单细胞测序,我就会想单细胞测序在医学上到底能有什么应用。对于我对于公司来讲,be open minded 非常重要。”
“因为很多这种新的创新点,都不是在一个成熟行业里面发生的,比如说一个成熟的分子生物学PCR技术可能已经发展了二三十年,相对来说比较成熟了。新的机会,肯定不会在这里发生,往往都是在一些结合部的地方,所以我们现在很喜欢跨行业,从结合部、跨领域的地方,找到好的应用点。”
—
产学研的流动机制,
应该真的像一个轮子一样转起来
“我们从一开始就是产学研的产物。”陆思嘉博士说。
“在哈佛的时候,经常会有尼康公司派他们的人员来回炉,比如一些高级工程师会到我们学校来,跟我们共同去做基础研究。同时,学校的很多毕业学生也会流到公司里去,其实是双向的。在海外,特别是顶级的院校跟工业界的联系是非常的紧密的。谢晓亮教授的高瞻远瞩,包括我自己的成果,都是得益于这种机制。
在我们国家,这种双向流动还不太多见。往往是学术界对于产业的理解不够深刻,产业界有很多问题不会借助学术界的能量去解决。虽然现在从学校流到工业界,在我们国家也很常见,但是从工业界再回到学校,去跟他们基础研究的人一起去做研究,这个就比较少。
所以,双向这个事情,两方都需要去更好的结合。产学研这件事儿,应该真的像一个轮子一样转起来。
在亿康基因内部,为了保持创新的活力,我们也在大力推行这种机制。亿康基因在2019年12月成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和北大有很多的人才互动,包括双向的流动。就是说我们工业界的人才,也会去到北大的科学家团队一起去做产业研究,高校的科研的人才,也会流到工业界。”
—
创业是一场心中有梦奋力一搏的冒险,
而路是越走才越清晰的
近年来,我国一直鼓励放开生育政策,这对专注于生育健康、防控出生缺陷的亿康基因来说无疑是重大的政策利好。随着人们优生优育意识的提高,辅助生殖技术市场前景巨大。但对于刚博士毕业的陆思嘉来说,还未能预见MALBAC®能在生殖生育领域有这么大的用武之地。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遗传病大国,出生缺陷很高。用自己的技术,解决中国人的出生缺陷问题,这便是陆思嘉博士回国创业的初心。
“当时就觉得这个技术会有大的应用,具体应用在哪里不太清楚。路都是一点点走出来的。如果做不成大不了继续回去搞科研。我就想着(用技术)守护亿万人的健康,‘亿康’挺好听,于是就有了亿康基因的名字”陆思嘉博士说。
“后来我有幸与现任北医三院院长、著名妇产科医生乔杰院士合作,将MALBAC®技术用在胚胎的遗传病基因检测上。”
2014年9月19日,世界首例经MALBAC®基因组扩增高通量测序进行单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同时筛查的试管婴儿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诞生,这标志着我国胚胎植入前遗传诊断(PGD)技术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其中的PGD检测由亿康基因完成。
“从此,我们亿康基因开始做胚胎检测、遗传病筛查,帮助患者去解决问题。”
(研究人员与MALBAC®新生儿合影,来源亿康基因官网。左起:谢晓亮院士、乔杰院士、闫丽盈教授、汤富酬教授)
—
亿康基因就做两件事情,
一是生育、二是肿瘤
在生育领域,亿康基因的产品可以提供完整生育解决方案,陆思嘉博士形象的比喻道:“我们叫做种子,阳光,土壤。”
种子其实就是优生,通过无创伤的筛查筛选出最适合移植的胚胎,排除遗传病基因,将无遗传病的健康受精卵进行胚胎移植,提高辅助生殖的成功率,降低各种疾病的风险。土壤就是我们能够挑选最好的时机,将优选的胚胎植入到子宫内膜里去。阳光就是我们对一些常见的遗传病,导致不孕不育的原因进行筛查,并设计个性化诊疗方案。这就是我们在优生优育的三把利剑。在孕前就可以把优生优育做好,那么移植的胚胎,就会诞生出一个健康的宝宝。
肿瘤也是我们非常重视的一个领域。一是遗传性的肿瘤,我们往往忽略了肿瘤的遗传性,其实很多癌种是有家族史的,如果能够把这种家族史跟他的遗传的因素很好的分析出来,就可以早期的干预。对于家庭而言,可以早期去做筛查和干预,他的下一代是可以做优生优育的。
另一个是妇科肿瘤。以往针对妇科肿瘤的精准医疗方案比较匮乏,并且妇科肿瘤跟妇科内分泌又紧密的相关,跟我们已经做得比较强的生育的业务有自然的连接。肿瘤未来的发展一定是细分化的,我们会在泛癌种筛查的前提下,将重点放在妇科肿瘤和遗传肿瘤这两个子领域上,把产品做得更透彻。
—
重视产品开发的同时做好市场教育
2021年5月,亿康基因完成2.5亿元的D轮融资。在谈及对未来的规划时,陆思嘉博士重点提到了两点。第一,主要会投入在产品研发、注册申报方面,第二,是市场教育。
“在市场教育方面我们也是要花大的力气去做的。要提高医生和患者优生优育的意识,非常需要企业联合医院共同的去做市场教育,亿康基因现在已经做到了辅助生殖行业的龙头,我们有责任和使命感去牵头做好这个工作。”
—
让转化的成果服务亿万人健康,
这是我的下半辈子要做的事
九载春秋,亿康基因在陆思嘉博士的领导下,已经从一个小的初创团队,发展成为辅助生殖的龙头企业。企业规模也不断壮大,吸引了大量国内外的优秀同行加入其中。公司目前团队规模超400人,40%以上硕士学历,高管基本上都是博士。从去年开始,我们把人才写进企业文化 “以人才为根本,以创新为动力”。
“以人才为根本,我觉得特别的重要”,陆思嘉博士说。我们这个行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行业的人才积累比较少,所以,我们更强调的是海纳百川,大家不同的背景汇集在一起,打造一个学习型组织,相互促进。
伴随着亿康基因的快速发展,陆思嘉个人也逐渐成熟,由一个科学家,变成了一个企业家。2018年4月,陆思嘉博士当选为上海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在谈及更喜欢哪种身份时,陆思嘉博士说:“我以前更喜欢科学家,但我也在做转变,我现在肯定更喜欢企业家的身份。成长的阶段不同对这个问题的认知也会不同”。
“科学家固然重要,因为从0-1的事情一定要靠科学家。但中国的市场并不缺乏做基础研究的人,可往往研究出来的成果真正转化的不多。而一个技术要真正转化为产品或者服务,帮助更多的人,是需要通过企业将技术放大的。
作为企业家,需要努力去挖掘技术的产业价值,同时让各方的利益诉求都得到满足。生产方、推广方、使用方等各个方面都需要有足够的动力,才能长期良好的发展。从这方面讲,在科学家的层面上,往往会忽略掉。因为我是科学家出身,我会更加理解科学家,但我更加想做的是把科学家的成果做好转化和落地,让这个技术真正为亿万人的健康服务。这也是我下半辈子要专注去做的事。”